媒体报道
新质生产力 | 中国企业报解读中国建材集团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产业造材
来源:《中国企业报》、集团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15近日,《中国企业报》刊发《解读中国建材集团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产业造材》一文,从科研、管理和生产等不同方面讲述了中国建材集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理念和实践。跟着小料一起来看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全文如下:
解读中国建材集团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产业造材
本报记者 梁隽妤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集团将努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
作为世界500强建材行业领先企业和建材行业唯一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在我国建筑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拥有最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3.8万名科技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26家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旗下13家上市公司,员工总数20万人,这样一家中央企业,分别在科研、管理和生产等各项具体工作层面,是怎样理解和落实“新质生产力”呢?带着这个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踏上探访之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中国企业报》记者探访中国建材集团的第一站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总院”),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郅晓说,“科研创新需要做时间的朋友,秉持长坡厚雪文化,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凝聚合力。”中国建材总院自成立之日起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聚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74年来,中国建材总院着力建设“水泥、玻璃、陶瓷”等七大优势学科,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郅晓进一步强调:“我们传承弘扬‘总院胸怀祖国的大我精神、敢为人先的攻坚精神、守正创新的探索精神、勇担使命的奉献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长期主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学科高地、再攀科技高峰。”
微膨胀低热硅酸盐水泥在白鹤滩水电站应用
中国建材总院在特种水泥方面的科研成果有:低热硅酸盐水泥、微膨胀低热硅酸盐水泥、页岩气固井高韧性水泥、低收缩耐重载高抗折水泥、 核电工程专用水泥、道路基层用缓凝水泥及海洋工程用高抗蚀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其中,低热硅酸盐水泥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成功应用于国内10余个重大水电工程的建设,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微膨胀低热硅酸盐水泥,在乌东德和白鹤滩两大300米级特高拱坝实现了全坝应用和真正意义的“无缝大坝”工程奇迹,属世界首创。
中国建材总院旗下的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高新”)承继了原国家建材局所属两家科研院所——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工陶院”)和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以下简称“晶体院”)所拥有的全部优势资源,是国内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领先的科技型企业。中材高新的多项原创性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二等奖6项,研发的数十种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等领域,为“载人航天”“嫦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配套材料。
高导热氮化硅基板
通过中材高新科技管理部副部长王增辉的现场讲解,《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中材高新多年持续围绕科技成果进行自主开发的部分成果已通过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高压电瓷产品,为我国二十多项特高压工程配套提供了超 60%的棒形支持绝缘子;熔融石英陶瓷坩埚产品,曾为我国多晶硅铸锭行业提供超20%的关键配套材料,打破美法日的垄断;高品质氧化铝耐磨产品,出口占比60%以上,销往30多个国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高性能氮化硅陶瓷产业化,热等静压氮化硅轴承球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材料性能居国际先进水平,达到美标 ASTM I级标准,中材氮化物成为继日本Toshiba公司、美国CoorsTek公司外第三家可以批量化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
在枣庄的中建材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不仅实地参观了微纳光学元件生产车间,“全国建材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郑大师还边演示边讲解了微光夜视、紫外探测、空间测控等技术用特种玻璃及光纤制品。郑大师用“惟用心尔”来形容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理解与坚持,他说,科技人员拥有对研发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为国家科技创新倾尽全力的情怀,才能做到全年无休废寝忘食地攻关,才有可能在基础薄弱的领域研发出打破国外垄断的新技术。
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
在今年6月24日,中国建材集团科技创新又新增亮眼成绩单,在2023年度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凯盛科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参加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产业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由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整体构成了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
元素级CVD硫化锌
当前,中国建材集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建材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耐火材料、先进陶瓷、发电玻璃、人工晶体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支撑形成10亿元级别—50亿元级别—100亿元级别梯次布局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布局,记者实地参观了中国建材集团的一系列成果。
在管庄,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耐火材料的技术攻关后,又在“熔铸耐火材料退火装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熔铸氧化铝耐火制品的半强制退火工艺,使得熔铸氧化铝制品的成品率大为提高,实现了产业化。国检集团是中央企业中以检验认证为主业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建材组长单位、碳排放核查机构、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积极为国家绿色低碳提供技术支撑,核查20多个省市,24个行业,3000多家企业,已颁发2000余张绿色产品认证证书。
ROPV®海水淡化膜生产线
哈玻院乐普公司2023 年中标的大型国际海水淡化项目膜壳合计产水量为340.8万吨/天,在全球脱盐项目膜壳使用率大幅领先。
在枣庄,北京航玻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枣庄分公司已具备红外光学镜片超精密加工、镀膜、镜头装配全工序自主加工能力和完整的加工质量体系。据介绍,加工镜片数量达到每年十余万片,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实现创收5000千万元以上。
在淄博,山东工陶院依托高性能陶瓷透波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国内性能优异、规模较大的陶瓷天线罩制造基地,能够为航空、航天、船舶等多种装备型号提供关键核心材料与天线罩的快速响应,目前拥有年产万件透波部件的生产能力。陶瓷纤维膜产品实现了从膜元件到环保超低排放集成解决方案的重大跨越,在玻璃、焦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开发的系列化陶瓷平板膜元件、膜组件及膜装备,广泛应用于工业污废水、黑臭水体、饮用水处理、中水回用等领域;气凝胶产品在水泥行业28个工程实现应用,节煤降碳效果显著;氧化铝制品高附加产品销售比例不断提高,出口业务持续稳固;石英陶瓷辊棒为光伏行业研发的高密度精抛辊道销售量突破5万条,成为光伏行业辊道第一大供应商。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导热氮化硅陶瓷基板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高铁、电机驱动模块、新能源充电桩等组件中,其年产200吨氮化硅陶瓷制品产线也已开工运转。
在蚌埠,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自主建成中国首条8.5代浮法玻璃基板示范生产线,实现了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技术从0到1的突破,保障了我国万亿级信息显示产业的战略安全,是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创新实践。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全自动浮法玻璃拉边机,是浮法玻璃生产线的重要成型装备,已成熟应用于板厚为0.12—19mm的各类浮法玻璃生产线,产品范围涵盖电子玻璃、汽车玻璃、建筑玻璃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至俄罗斯、韩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科研平台支撑,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显示产业链拥有TFT-LCD液晶基板玻璃和高强盖板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一系列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成果,打通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国显科技作为产业链出海口,在成本控制、质量一致性、柔性生产、快速响应、及时交货、缩短市场推广周期等方面获得市场优势。
合肥南方水泥
在合肥,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打造高端装备智造园区,自主创新建立建材产业高端装备体系,辊压机、立磨、选粉机、篦冷机、提升机、环保装备、计量装备、低压配电装备、智能装车系统、钢结构等核心装备和产品的生产能力,成为装备集团的技术装备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助力创新成果在产业端顺利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目前辊压机、立磨等设备在全球专项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位。合肥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新建的一条日产6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和200万吨/年粉磨生产线,由装备集团提供全部核心装备,从设计到落地,按照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化工厂标准,各项运行指标均优于国标Ⅰ级能效。
在苏州,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燃料电池氢气瓶、氢能储运容器、压缩天然气气瓶及高端工业气体储运装备为主营业务,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气体储运、无人机及特种装备等多个领域,拥有成都、苏州、九江、沈阳、济宁五个生产基地,各类气瓶年产能超过70万只(III型氢气瓶产能10万只/年,IV型氢气瓶3万只/年),车载CNG气瓶国内整车市占率70%,连续9年第一,燃料电池用储氢气瓶国内市场份额超30%,2023年市占率和公告率国内双第一。2023年,公司还获得70MPa IV型储氢瓶制造许可,成为国内首家具备全智能自动化IV型瓶柔性批量生产能力的气瓶企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本次探访新质生产力之行,《中国企业报》记者对中国建材集团完善公司治理深化改革、围绕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推进薪酬激励改革等方面也形成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并购重组方面,中国建材集团立足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重点聚焦国产替代、“卡脖子”技术两大方向,寻找优质并购标的,补足产业链、供应链缺失环节。
在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中,国显科技创始人及总经理欧木兰动情地讲述企业重组的故事。她说,公司在遇到运营冲击的时刻与凯盛科技实现战略重组,国显科技自此成为央企中国建材的成员企业、凯盛科技的重点企业。重组之后,国显关键经营指标持续向好。欧木兰说,在凯盛科技的正确领导下,国显扎实践行集团战略,在保持民企活力的同时,积极融入集团的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国显在客户资源、产能利用、提高竞争力等方面产生显著的整合和协同效应,实现了业务结构互补和资源渠道共享,构建起民企活力+央企实力的企业价值体系,也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大尝试和有益示范。
北新嘉宝莉厂区
在北新嘉宝莉安徽明光工厂,《中国企业报》记者全面观摩智能制造,深入感受了涂料产业新质生产力迸发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2023年12月29日,北新建材与嘉宝莉签署协议,以40.74亿元的价格受让嘉宝莉78.34%的股权,宣告了北新建材“做强一体、两翼齐飞”新格局基本形成。北新建材党委副书记、董事、工会主席张静表示,在北新建材党委、董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北新嘉宝莉在战略优化、公司治理、文化融合、品牌宣贯和业务协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核心优势不断巩固,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同时,这次重组后,双方也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扩大了涂料业务布局,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能,共同开发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通过战略协同加速推进“一体两翼、全球布局”战略目标的实现,助力共赢发展。北新嘉宝莉战略品牌部总监叶斌武表示,北新嘉宝莉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艺术涂料领域,将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强化技术和产品创新,凭借总数超8000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及强大的个性化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要,并通过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保持好艺术涂料行业领先者姿态。自2023年底北新建材重组嘉宝莉的公告发布至今,北新建材的股价实现大幅增长,显现市场和投资者对于此次重组的认可与信心。
中国建材装备集团高端装备智造工厂
有关中国建材集团新型生产关系的改革,《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合肥还参观并记录了一家“历史悠久的新企业”——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备集团”)。2023年,装备集团成立,集合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的优质资源,按照“统一平台,一体管理;一类装备,一个主体”整合原则,打造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专业装备产业平台,自此,天津与合肥共同开启“天合之作”新篇章。对此,装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增福表示,整合是个动作,融合是个过程,天津院以设计为主,合肥院以研究为主,“天合之作”能够使两院在功能上同类互补,传承历史优势、加强合作创新、打通产品部门,一起进入新赛道,共同创造新价值。
这次探访新质生产力之行,《中国企业报》记者走访的每一家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都在有效执行中国建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引领作用,通过应用示范攻关类项目,解决基础建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很多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已经实现了对骨干技术人员的现金奖励分配。中国建材集团的这种产研合作机制,让揭榜挂帅的“答题人”享有更高回报、放开手脚答卷,让提出需求、提供应用场景的“出题人”享有技术优先使用权、形成“保护墙”,通过体系性实践,已成为一种营造创新氛围、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建材集团既生产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品,也研发战略与未来科技产品,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通过本次中国建材集团新质生产力的探访,《中国企业报》记者感受到:这家大国央企不断完善提升的改革动力,这家活力央企开放包容的合作胸怀,这家历史企业走遍世界的伟大憧憬。记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更加笃定了中国建材集团打造“国之大材”、保障“国之重器”的信念和决心。期待中国建材集团持续研发新技术、推出新成果、亮相新产品,为央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行经验,做出先锋示范。